
电声产品项目市场分析
成功案例
2020-09-18
电声产品利用电磁感应、静电感应或压效等来完成电子信号和声音的转换,主要产品类别包括耳机、音响麦克风等。
1、政策分析
近年来,国家颁布《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等政策,推动电声行业智能化发展。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提高行业研发水平,电声智能化符合国家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和建设制造业创新平台的倡导。
2、市场分析
现代电声技术包括声转电技术、电转声技术、扩声技术以及相关的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环境控制、医用等领域。根据产品用途的不同,电声行业分为电声元器件和终端电声产品两大类。电声行业产品分类如下:
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器件分会统计,2014年我国电声器件总产量84.79亿只,实现销售收入1,166.01亿元,出口额139.71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声器件总产量将达110亿只,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创汇总额248亿美元。
近年来,消费电子厂商和互联网公司在智能设备普及、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中,纷纷进入电声产业,推动电声产业在技术、规模、应用领域上持续快速发展。
(1)新一代消费电子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带动配套耳机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一代消费电子设备出货量持续维持在高位,并且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苹果、三星、华为等大型消费电子厂商每年都会推出新的旗舰产品,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对配套耳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电声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IDC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智能手机供应商共销售了 14.05亿部智能手机。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品牌商已成为耳机产品的重要需求方。
(2)视听娱乐产业繁荣,刺激耳机需求量上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VR设备的兴起,视听娱乐产业也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流媒体时代,消费者移动化、即时化的视听娱乐需求不断增长,耳机的使用时间、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同时消费者对电声产品的外观、性能、质量、便携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耳机品牌商和生产商不断进行产品的升级迭代,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也刺激了耳机需求量的上升。
3、行业竞争格局
(1)国际竞争格局
目前,主要的耳机品牌厂商多集中在欧美和日本,美国有高斯(KOSS)、歌德(GRADO)、SHURE(舒尔)、ALESSANDRO(爱丽丝)和 ETYMOTIC(音特美)五大品牌;日本有铁三角(AUDIO-TECHNICA)、STAX 和索尼三大品牌;德国有拜亚动力(BEYERDYNAMIC)、森海塞尔(SENNHEISER)、MBQUART(德国歌德)等品牌;其他欧洲品牌有奥地利AKG、丹麦的Jabra、荷兰的 PHILIPS、瑞士的ERGO等。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尚普华泰咨询整理
(2)国内竞争格局
近年来,国内电声企业顺应国际电声市场的发展趋势,自主设计能力、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领先电声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国际知名的电声品牌商正在逐步缩小,部分企业已依托自有品牌直接与国际品牌开展竞争,抢占市场。具体来说,国内电声产品市场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行业总体规模较大,生产企业众多
②行业产业集群明显
③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协作明确
④相关下游行业带动电声行业持续发展
4、风险分析
(1)用工短缺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风险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老龄化加速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各地区上调工资标准的频率及幅度逐渐增大,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目前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等国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上述地区转移,东南亚、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也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声企业在生产设备改良、提升自动化水平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抵消了人工工资上升的影响,但是人工成本仍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存在用工短缺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电声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国内耳机和电声产品配件的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大部分在价格较低的产品上同质化竞争;国外公司凭借技术和品牌优势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电声产品面临国内、国际同行企业的激烈竞争,如果在产品技术升级、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将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
(3)产品更新换代风险
随着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电声技术不断进步,新型电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耳机呈现向无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复杂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如果相关企业不能及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研发出满足市场最新需求的电声产品,其持续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本节选资料出自尚普华泰发布的《电声产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如需更多资料请联系尚普华泰010-82885739 82885729。
尚普华泰咨询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29号海泰大厦1118-1129
联系电话:010-82885729 82885739 联系邮箱:service@sunpul.cn
Copyright © 2020 S&P Consulting,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9054263号-1 涉外调查许可证:2104号